红旗下的故事 | 宋云亮的抗大毕业证
发布时间:2023-12-29 01:48:30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有一座大学让千千万万有志青年魂牵梦萦。那里没有教室、桌椅、板凳,更没有礼堂、实验室,甚至没有专职的教员。但正是这样一个 “什么都没有”的大学,培养了中国共产党20余万革命干部,对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共产党、军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这就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创办于1936年1月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是延安时期我党创办的一所培养军政干部的学校。
宋云亮是抗大第五期毕业生,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任礼炮指挥官。
1949年10月1日清晨,宋云亮和炮兵团的同志们向天安门出发了。前一天晚上,他和大家一样,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觉——这次鸣炮可是为共和国的新生庆祝啊!激动的心情自不必说,从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个新中国高级炮兵指挥官,还在开国大典上担任礼炮指挥官,这是多么自豪的经历。除了激动,还有紧张。紧张是因为想让由上百名炮手操作的几十门火炮不仅做到等速射、打响打齐的同时,还要与奏国歌同时进行,国旗到达旗杆顶端、国歌演奏完毕,礼炮也鸣放结束。虽然时任华北军区第66军炮兵团二营营长的宋云亮自接到为开国大典指挥鸣放礼炮的任务后,便带兵刻苦训练,可是……
最终,宋云亮和炮兵团的同志们不负众望,当开国大典上的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54门礼炮在统一指挥下齐鸣28响(54门礼炮是指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时,当时有54个民族出席的代表,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28年光辉历程)。这一刻,永久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也永远铭刻在宋云亮的心中。
宋云亮
宋云亮(1923—1977),陕西省临潼县宋家村人,读过小学,1937年春经八路军驻陕办事处赴延安,1939年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第四大队第二队学习,同月入党。1940年1月从抗大毕业后,到晋察冀三分区工作,1945年2月入晋察冀军区炮兵训练队学习,同年10月任晋察冀军区炮兵团二营四连政治指导员。1949年任华北军区第66军炮兵团二营营长。1951年任第66军第198师炮兵团代理团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第198师炮兵团团长。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宋云亮对他的母校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充满了感恩之情。毕业后,他把抗大毕业证珍藏了37年。因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年仅54岁的宋云亮于1977年去世。2004年,宋云亮的妻子胡玉华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宋云亮珍藏多年的抗大毕业证。抗大学员毕业后历经硝云弹雨的战场,很难把纸质的毕业证保留下来,这张抗大毕业证显得尤为珍贵。
这张毕业证是宋云亮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经过抗大的培养,成长为一个优秀指战员的见证。毕业证上印有毛泽东在1937年8月为抗大学员题的词:“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毛泽东在1937年5月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发言:“指导伟大的革命任务,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为了准备抗日,必须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优秀干部,因此,发展干部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亲自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抗大学员以从部队中抽调的干部为主,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知识青年。知识青年大多来自家境较好的家庭。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整理抗大的问题的指示》中指出:“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还提出教育知识青年的原则是:一,教育他们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二,教育他们有纪律性、组织性,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三,教育他们决心深入下层实际工作,反对轻视实际工作经验的倾向;四,教育他们接近工农,决心为工农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全校师生都遵循这些原则,努力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政治教育是抗大教育的中心,内容有: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习内容主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等理论课程,还有国内外形势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抗大不仅重视政治教育,同样重视提高学员的军事素养。组织学员学习战略学、战术学、游击战争等课程,进行近战、夜战和射击刺杀、投弹等战术技术训练。1939年7月,从延安挺进敌后办学之后,抗大各分校组织学员一边学习,一边战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使许多青年很快成长为能文能武的干部。抗大每期学习时间为4至8个月。在军事队里,军事技术、战术训练和军事操练的时间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政治课占三分之一;在政治队里,政治课占三分之二,军事课占三分之一。
抗大总校办学九年间,共培训了八期干部,其中前5期和第8期是在陕甘宁边区办学,第6期、第7期深入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抗大抗大,愈抗愈大”,见证了抗大办学的发展。1945年8月,抗大还在各抗日根据地创办了12个分校,其中第3分校、第7分校设在陕甘宁边区。全校学员最多时有1万多人,其中女学员1000多人,教职员1000余人。
全面抗战期间,大江南北都有抗大的分校,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20余万抗日军政干部,毛泽东赞誉抗大:“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